爭點關鍵詞整理 X 答題架構與模板,民法申論題擬答手感輕鬆養成

民法申論題常讓考生望而生畏,但其實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也能輕鬆征服這座高聳的巨山!接下來我們將從爭點整理到答題架構,再到破題涵攝的脈絡,一步步帶你培養出得心應手的擬答手感,邁向通往高分之路!

1. 民法核心爭點怎麼找

心法 1:爭點是「法條與案例的交織結果」

以《民法》§1052 為例,其規定了裁判離婚的要件。[2][3]當我們遇到與離婚有關的題目時,就應該立即聯想到這個條文,並將其作為這趟旅途的起點。

心法 2:學會識別關鍵詞彙

例如,當題目中出現「扶養權利」、「扶養義務」等字眼,我們就應該嗅出,這可能涉及《民法》§1114 至 §1119 的相關規定。[1][21]這些詞語就像指引我們找到寶藏的地圖,幫助我們快速鎖定爭點所在。

心法 3:善用實務見解與學說觀點

以討論扶養義務為例,最高法院曾有判決指出,扶養程度應考慮受扶養權利者的特殊需求,不僅限於日常生活開銷。[21]這樣的實務見解能讓我們更深入分析爭點,豐富論述。

心法 4:串聯不同爭點,形成完整脈絡

就像編織一張細密的網,每個爭點都是其中的一個結點,而我們的任務就是將這些結點巧妙地連接,形成一個堅固而富有邏輯的論述網絡!

2. 搭配答題架構,簡單搞定初稿

掌握了核心爭點後,下一步就是要將這些爭點融入清晰的答題架構中。這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成一條優雅的項鍊,既要保持每顆珍珠的獨特光澤,又要讓整體呈現出和諧美感。

架構原則 1:掌握三段論法

首先,我們要熟悉三段論法這個經典的答題結構。大前提、小前提、結論,這三個步驟就像一座穩固的三腳架,是撐起整個答案的框架。[30]以《民法》§1118-1 為例,當我們討論減輕或免除扶養義務的情形時,可以這樣運用三段論法。

  • 大前提:按《民法》§1118-1 規定,受扶養權利者有特定情形時,負扶養義務者得請求法院減輕其扶養義務[14]
  • 小前提:本案中,甲(受扶養權利者)對乙(負扶養義務者)實施重大侮辱行為
  • 結論:因此,乙得請求法院減輕其對甲的扶養義務

架構原則 2:組織答案的好用詞語

學會靈活運用「按」、「查」、「惟」等關鍵字,也能讓我們順利組織出理想的答覆。[4]這些詞語就像文章的路標,指引讀者(也就是閱卷老師)清晰地跟隨我們的思路。

【範例】按《民法》§1116 規定,扶養權利人之順序為⋯⋯查本案中,甲乙為夫妻關係⋯⋯惟甲主張⋯⋯[27]

這樣的寫法不僅能讓我們的作答結構清晰,還能展現出我們對法律條文的熟悉程度,以及分析案例的能力!

架構原則 3:留意答題整體布局

如同一位優秀畫家般,我們不僅要畫出每個細節,還要讓整幅畫面和諧統一。

因此,可以考慮在答題開始時簡要說明本題的核心爭點,在結尾處對整個問題做出總結性陳述。這樣的首尾呼應,能夠讓我們的答案更加完整和有說服力。

3. 從破題到涵攝的脈絡

從拿到題目到完成答題,這個過程就像是解開一個精巧的謎題,我們必須步步為營,環環相扣。

階段 1:破題

即「準確理解題目的要求」。解謎的第一步,是要找到正確的入口。在破題階段,我們要特別注意題目中的關鍵詞、限定條件。

舉例:如果題目問「甲是否得請求法院裁判離婚」,我們就要像偵探那樣從題目中搜集所有可能的線索。[25]

階段 2:找法

根據破題階段發現的關鍵詞,迅速定位相關法條。

舉例:如果涉及扶養問題,我們就應該想到《民法》第§1114 到 §1119 的規定。[1][21]

階段 3:析法

找到適用的法條後,我們就進入了「析法」階段。這個階段要求我們深入理解法條的含義。就像解讀一份古老的羊皮卷,不僅要理解法條的字面意思,還要瞭解「立法目的」和「相關實務見解」。

舉例:在理解扶養義務時,我們就應該注意到最高法院對「受扶養權利者之需要」的解釋。[21]

階段 4:涵攝

這是整個答題過程的精華所在。涵攝就是「將具體案例事實套用到抽象法律規定」的過程,看這把「鑰匙」能夠完美契合「鎖孔」。在這個階段,我們要仔細比對案例事實與法條要件,判斷是否符合法律規定。

舉例:在判斷是否構成裁判離婽的事由時,我們要將案例中的具體事實與《民法》§1052 規定進行對照,看是否符合「難以維持婚姻之重大事由」的要件。[23]


民法申論題的擬答,是一場精心編織的法律交響曲。我們需要掌握核心爭點這些音符,運用答題架構這個樂譜,最後透過破題到涵攝的過程,奏出動人的法律樂章。隨著不斷的練習,你也可以在民法申論題裡自在發揮!

Frame 1000005632
返回頂端


✨ 免費訂閱《法律人國考週報》

每週一次,精選全網高品質考試資訊,
幫助你掌握法律學習的清晰路徑。
隨時可取消,就不會再收到我們的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