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死刑存廢問題長期以來都備受關注,不僅涉及法律層面的解釋,也深刻反映社會價值觀的分歧。2024年初,為台灣死刑制度帶來重大變革。接下來,我們將從法律、社會價值觀及國際趨勢等面向,深入探討死刑存廢的關鍵爭議!
1. 死刑存廢的情理衝突:如何平衡受害者權益與人權?
死刑存廢問題的一大核心挑戰在於如何平衡受害者家屬的正義需求與加害者的人權保障。
支持死刑的人認為,死刑能為受害者家屬帶來心理慰藉,是伸張正義的重要手段。[5]然而,反對者則主張,應以修復式正義取代報復性懲罰,透過補償和心理支持來回應受害者需求,而非以暴制暴。[6][7]
2. 死刑在法律上的困難:是否違憲?如何透過釋憲解決爭議?
從法律角度看,死刑是否違憲一直是爭論焦點。根據《憲法》§15 保障人民生命權、§23 比例原則等規定,反對者認為死刑屬於對生命權的不當剝奪。[1][8]
然而,大法官過去多次解釋認為死刑合乎比例原則,是維護公共利益的必要措施。本次113年憲判字第8號判決則進一步限縮了死刑適用範圍,要求程序正義達到最高標準。[1][4][9]
3. 死刑的社會價值觀分歧:不同群體對正義與人權的理解差異
臺灣民意普遍支持死刑,多數人認為其具有嚇阻犯罪的效果。然而,也有學者和人權團體指出,實證研究並未顯示死刑能有效降低犯罪率。[10][11]此外,國際人權潮流逐漸傾向廢除死刑,目前全球已有超過2/3的國家在法律或實務上廢除死刑。[12]
4. 臺灣重大釋憲案例對死刑的核心觀點
2024年,憲法法庭針對 37 名死刑犯提出的釋憲聲請進行審理,為臺灣司法史上第四次針對死刑合憲性做出判決。此次判決指出死刑為部分合憲,僅允許在「最嚴重犯罪」且符合「最嚴密正當法律程序」的情況下適用死刑(例如需經三審言詞辯論、合議庭一致決定等)。[1][4][9]
此外,精神障礙或心智缺陷者不得被判處或執行死刑,進一步體現了對弱勢群體人權的保障。[13][14]
此一判決雖未直接廢除死刑,但已大幅限縮其適用範圍,被視為向實質廢除邁出的重要一步,卻同時引發關於「如何平衡司法獨立與民意壓力」的討論。[1][4][15]
5. 廢除或保留死刑的社會影響
國際經驗
多數已廢除死刑的國家,如歐洲各國和蒙古等,透過長期的公眾教育和制度改革成功轉型,其治安並未因廢除死刑而惡化。[12][16]相較之下,日本和美國等仍保留死刑,但也面臨執行程序冗長、民意分歧等問題。[17][18]
臺灣社會的價值選擇
臺灣社會在正義、犯罪預防與人權保障上的價值選擇仍然充滿挑戰。一方面,多數民眾支持保留死刑;另一方面,人權團體和學界呼籲政府應逐步推動替代措施,如終身監禁不得假釋、加強心理矯治等,以減少對生命權的侵害。[19][20]。
6. 寫在最後:法律與社會價值如何共融?
死刑存廢問題不僅是一項法律議題,更是社會價值觀演進的重要試金石。如何透過理性對話凝聚共識、建立更公正的人權保障機制,是臺灣未來需要面對的關鍵挑戰。
透過深入理解釋憲案例,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法律與社會價值如何交鋒,也為未來可能的政策選擇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作為一名法官,都怎麼做出判決?
判決的背後,有法官自己的邏輯與架構,這門課將帶你走入裁判者的世界。
法律人榮幸邀請「一起讀判決」創辦人蕭奕弘律師,
從法官、檢察官與律師視角,與你一起解密判決要領,掌握法律學習的底層邏輯。
用 3分鐘填寫這份問卷,分享您的法律學習疑惑與期待,完成問卷享早鳥優惠!(問卷截止日:2025/2/28)